(财新网2017年12月19日)
《报告》测算,聚焦贫困地区的四大类问题,包括婴儿营养包、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学前营养改善等,为0—6岁儿童提供涵盖营养和教育的初级儿童早期发展体系,年财政投入大概为503亿元。
2016年8月26日,山西运城,新绛县北张镇南燕村希望幼儿园,刚开学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做游戏。图/东方IC
“一村一园的学前教育试验已经证明有效可行,应该尽快普及。这是中国在贫困地区最大的一个短板,覆盖率还是太低了。”12月18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在《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7: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下称《报告》)发布会上发表了上述观点。
卢迈称,由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儿童大脑发育的有关学术研究数据显示,90%的大脑发育在5岁以前完成,这证明了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性,而“贫困对大脑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各国在发展政策上都把促进儿童发展作为重要的途径”。
《报告》是中国第一份大型儿童早期发展报告,历时三年完成。其中将儿童早期发展细分为两个阶段,0-3岁和4-6岁,并指出投资学前教育在内的儿童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
卢迈表示,中国在儿童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不充分和不平衡。在城乡和地区之间都存在发展的不充分,如0—3岁婴幼儿在中国各类托幼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
在城乡之间,儿童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鸿沟。《报告》称,中国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和其他农村地区,这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有关。《报告》指出,在中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农村地区,存在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的同时,0-3岁的幼儿抚养人普遍缺乏对早期养育的认知和相应的养育技巧,0-3岁幼儿发育迟缓率高。贫困地区乡镇以下学前教育投入严重缺乏,偏远山村3-5岁幼儿基本没有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这些贫困农村幼儿的语言认知能力与城市在园幼儿相差40%-60%。
《报告》提供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中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约有900万4-6岁的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不少贫困县仅为30-40%。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中国只有约19万个行政村有幼儿园、托儿所,仅占行政村总量的32.3%。卢迈进一步解释,按普查数据,全国总计59万余个行政村计算, “有40万个行政村没有幼儿园”,亦即2/3的农村存在学前教育的缺口。
另一个问题是幼儿园主要集中在乡镇及其以上行政区划。卢迈直言,“行政村到最远的自然村和居民点的距离为5公里,这样的村有近54万个”,“另有近6万个行政村,(这个)距离超过5公里”。中国政府为缓解“入园难”“”入园贵“,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有关办学投入,提升毛入园率。《报告》称,自2011年起的前两期 “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在县城和乡镇建园而不进村,使得农村贫困地区最底层20%的儿童还缺乏早期教育机会。
卢迈认为,“光在行政村设立幼儿园,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向下延伸,真正缺乏的“不是40万个幼儿园的问题,是比40万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