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
  • Back To Homepage
    网站首页
  • INTRODUCTION
    机构简介
  • Cultural Diffusion
    文化传播
  • Canal Activities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Cultural Brigade Complex
    文旅综合体建设
  • Reform Exploration
    改革探索
  • International View
    国际广角
  • Construction
    城乡建设
  • Regional Development
    区域发展
  • Livelihood Society
    民生社会
  • Research Findings
    研究成果

推荐文章

  • 山东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工作
  • 储能技术能否加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节选..
  • 吴敬琏:中国经济“新常态”和西方的概念不..
  • 城市经济发展的鸿沟,沿海高铁通道能弥补
  • 亚太经济回暖 全球贸易亮点亦或昙花一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观察
经济观察

打造具有弹性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2018年医健产业将彰显跨界融合和协同合作

文/时占祥

(猎云网2017年12月17日)

猎云注:在普华永道的《2018年医疗健康产业预测报告》中,预测2018年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不仅影响着股市、投资和就业,也将影响寻常百姓的就医服务和产业格局变革。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必须打造具有“弹性”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没有弹性和张力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将逐渐被淘汰出局或退出历史舞台。

近日,普华永道公布了《2018年医疗健康产业预测报告》,勾勒出了十二项发展趋势和导向,其中跨界联合、战略投资和创新提升服务效益是三大亮点。

该报告认为,2017年医疗服务和健康产业领域热点不外乎自然灾害救援、吗啡类药品泛滥成灾和网络信息安全等。然而,在2016年底预测2017年发展趋势时,专家们把关注点聚焦在自动飞行器、功效营养和人工智能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也体现了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思想。

普华永道笃定2018年将彰显跨界融合和协同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带来崭新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理念。

2018年医疗服务和健康领域必须关注三大领域:跨界协作、战略投资和创新提高效益。

参考普华永道年度预测《报告》,归纳出以下十二项发展趋势和导向:

1、继续加大力度应对吗啡类药物泛滥。更深层意义是改变和完善对患者和疾病康复管理。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身体不舒服,疼痛了,给片止痛片(吗啡类)了事。需要应用成熟和先进技术监测和管理患者疾病康复。

2、强调社会因素对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巨大作用。无论哪个层级的政府部门,都离不开调动社会之潜力建立健康和谐社会。这是政府职责,也是每位公民的义务。

3、迫切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透明化。患者客户应该明白自己的医疗服务消费,无论是品牌产品(药品),还是服务,明明白白,让人感受到物有所值,价值和信誉一致。

4、对自然灾害的救援需要持续性支持和长期参与。除了人力资源和紧急救援行动,对自然灾害救助需要长期参与和持续性,包括建立社区救援协作网等机构。

5、联邦医保优先计划(Medicare Advantage)将成为热点。按照疾病预支付服务和管理费用。慢病将成为医保优先支付项目。随着“婴儿潮”一代人渐入老龄群体,他们将是未来5-10年潜在且巨大的医健服务市场。

6、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仍在路上,但具体模式和形态仍不清晰和明朗。因此,所有医疗服务机构和相关产业应当密切关注政府的政策和投资导向,积极参与医健商业交流活动,获取更多、更可靠的资讯。

7、网络安全仍是重大问题之一。除了防止黑客入侵攻击医疗信息化系统,医疗服务机构应做到防患于未然,不断升级更新网络安全系统。

8、患者的体验感将成为核心大事儿。医疗服务机构排名、客服满意度、安全性都是影响医疗服务机构品牌和形象的硬指标。

9、学会应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系统。无论是赶时髦或媒体热炒,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确实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甚至超过最优秀的医护人员效率且高质量完成工作。

10、问题导向策略是否仍“灵验”?需要从最初合作协议和优先解决问题等方面,重新规划和预估产出。

11、药企和医药产业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了。无论多么大型的药企都必须认真考虑协作机制,制订出共同利益目标。

12、新的联邦税改政策和实施。新税改政策必然带来新商机和运营管理新模式,这是最新进展和不可预测的领域。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8-01-10 08:34:01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丹东港“崩塌” 引爆金融风险点  下一条:英媒:中国的一个农村县如何孵化出四个“快递帝国”?

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08-2014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1  www.metinf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