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越坤
(《经济观察报》2017年07月15日)
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102只违约债券中19只发生在辽宁省,其次为广东省、山东省、北京、上海,这5省市违约债券只数占比近60%。
2013年3月,吉林省吉林市,东北老工业基地江北化工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Wind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今,信用违约债券未及时拨付兑付资金总计102只,违约规模约为589.94亿元。其中,交易所共15只,违约规模44.7亿元;银行间共65只,违约规模544亿元;地方股权交易所22只,违约规模1.24亿元。
随着违约频发,债券的“刚性兑付”预计也会逐步打破,由此,也会有利于强化市场纪律的约束,让风险和定价回归市场,促进债市健康良性发展。
连环违约集中
目前违约债券总额最大的是中城建集团,截止目前有7只债券违约,共计118.5亿元,占比总违约额近五分之一。其中违约规模最大前三只债券分别是 14中城建PPN004、14中城建PPN003、16中城建MTN001,违约规模分别为30亿元、20亿元、18亿元。已有多家机构提起了共计20起诉讼,波及银行、保险、基金等多家机构。
强周期性行业违约频发
记者梳理发现,违约债券主要集中在钢铁、建筑与工程、建材等行业,另外像电器部件与设备、食品加工与肉类等毛利较低的行业违约规模也较大。而在一些公共服务以及电子通信等行业信用事件“发生概率”明显较少。也有少量债券违约发生在基础化学、航空物流、金属与非金属、服装、鞋类等行业。“一个是周期性波动,一个是重资产行业,导致行业的债务都会比较大,是引起钢铁、建材等主行业债券违约的主要原因。”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民营企业占比高
从企业性质来看,2016年初至今,民营企业违约率43.14%,一共为44只;国有企业违约率达29.41%,一共为30只;外商独资企业违约率为6.86%,一共为7只;民营企业违约额达259.3亿元,地方国有企业违约额为195.2亿元,中央国有企业违约额为40亿元,外商独资企业为63.8亿元,公众企业和集体企业分别为14亿元和16亿元。
接近证监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主要由于其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在经济下行期,企业一旦遭遇流动性风险,就会大概率出现兑付危机,引发债务违约。”
东北华北债券违约数量多
据统计从2016年至今,102只违约债券中19只发生在辽宁省,其次为广东省、山东省、北京、上海,这5省市违约债券只数占比近60%。违约主体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东南沿海。
华北地区违约企业主要是产能严重过剩,如钢铁等行业的大型国企;东南沿海违约主体和违约金额排名都靠前的原因,主要因为该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发债企业较多,当地的贸易、中小型制造业和建筑业在经济环境下行影响下很可能出现流动资金紧张和兑付困难的状况;华北地区违约企业主要是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大型国企,以及经营出现问题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主要存在两个相关性。一个缺乏现代企业经营活力的老工业基地,比如辽宁就属这一种形式,企业传统经营观念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扭转不利局势;一个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比较活跃,聚集较多,发债企业问题较大。”莫开伟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经营状况恶化为主因
债券违约频发,债券违约因素也引发关注。除了资产支持证券,债券发生违约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发行人经营状况恶化,现金流紧张,当债券到期兑付时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完成还本付息,从而出现了违约。
虽然债券违约频发,但是我国债券市场长久以来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政府及相关国企曾多次对公募债券违约风险进行兜底。随着市场走向成熟,打破刚兑,更好地让市场决定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赵卿表示:“打破刚性兑付难以避免,但这也不是坏事,因为可以促进债券市场合理定价,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同时,投资人在投资时也会更注重信用分析。”
“债券刚性兑付首先不是个好事,在我国债券违约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刚性兑付。首先从文件条款上没有债券违约必须要刚性兑付的约定;其次,从前面这段时间中国债券市场收益发展情况来看,违约情况虽然在减少,但是违约后果变得严重起来。所以,债券违约相关的机构、政府可能会帮助违约的企业做一些补救的工作,给债券投资人形成了一个刚性兑付的概念,但实际上从条款上并没有这个说法。”一位从事债务融资的券商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