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答2017年10月22日)
在移动互联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青岛乃至山东,没有涌现出一家代表性企业,值得反思。再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任重道远。靠吃“老本”,走不了太远。
8月24日,2017年中国民企500强榜在济南发布。山东共有57家企业上榜,其中青岛6家,数量位列山东第二。
山东的上榜企业,化工、有色金属企业占了绝大多数。这类企业的特点往往是盘子大、能耗高、污染大,属于传统的行业,去产能的重要领域。
以青岛的经济体量而言,入围数量在情理之中,不丢面儿(济南仅1家入围)。不过,如果换一个维度来看,这份榜单暴露的问题更值得思考。
入围这份榜单的山东企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少得可怜。尤其是上一波互联网大潮,山东没有成长起一家大型的民企。
最近,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也公布了各自省的民企100强。这几份榜单,反映出这几个省份的经济活力和后劲。
江苏的榜单中,第一是苏宁控股,耳熟能详的企业,此外还有途牛等互联网企业。数据显示,百强民企中有58家为制造业企业,比上年减少3家。其中,冶金、机械、纺织、石化、轻工企业分别为16家、15家、11家、6家和5家;服务业企业为22家,比上年增加6家,其中新增互联网服务企业2家;建筑业企业为20家,比上年减少3家。
广东发布的百强民企榜单中,华为、腾讯、唯品会等在列。浙江的榜单里,阿里当之无愧的第一,榜单前五位行业分别是综合(33家)、房地产(20家)、机械设备(8家)、汽车制造(5家)、通信(5家)。
而山东前不久发布的民企100强中,化工企业仍是主流。
在移动互联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青岛乃至山东,没有涌现出一家代表性企业,值得反思。再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任重道远。靠吃“老本”,走不了太远。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最具活力的力量。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整体经济就强。
与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岛的民营经济明显“欠发达”。数据显示,2016年,青岛实现GDP10011.29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二个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这其中,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47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44.7%。
全国来看,我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去年达到60%以上。杭州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去年达到59.6%,民营经济占比都以较大幅度领先于青岛。
今年7月,《财富》杂志公布2017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榜的中国企业总计115家,其中80%的上榜企业是地方国企或央企,深圳的上榜企业数量在国内各城市排名第三,位列北京、上海之后,然而,从民营企业这一指标来衡量,深圳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共有6家民营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青岛民营大企业的数量和体量,与其在山东半岛的龙头地位,与其在全省率先过万亿的经济总量,很不相称。
7月底,山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在会上,省长龚正直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大局中的短板。
他说,要注重从要素支撑上补短板,增创发展活力新优势,努力破解好融资难、用地难、引才难等实际问题。要注重从服务效能上补短板,增创政务生态新优势,建设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发展环境。
民营企业发展靠什么?因素很多,但有三点至关重要:人才、科技、环境。
人才需要“人才池”的支持,这两年青岛引进各类高校、研究机构,高校数量达28所,这个“人才池”是未来的宝贵财富。
科研方面的投入,青岛还需再加把劲。2016年,深圳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4.1%,杭州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3.1%,青岛则是2.84%,明显落后于深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滨江高新区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15%,在全国所有高新区中名列第一。
另一个关键因素“环境”。在一次青岛市召开的有关经济发展的会议上,一位市领导举了深圳的例子:一家刚起步的科技公司,有一天“莫名其妙”地收到了政府的电话,说要奖补数百万元。公司的老总很吃惊,为什么奖励我们?当地政府人解答说:因为你们符合政策,提交材料即可。
当时,这位领导想表达的就是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要有服务意识,要主动将政策落实到位。例子或许有些夸张,但这正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让企业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又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存在。
环境若此,民营经济何愁不强。
谢邀,该问题的核心,不单单只体现在山东省,全国除了两三个省,民营企业活力不足的省份,太多太多,这也侧面反应了我国依然是农业占比大于商业的的大国!以东北三省为列,解放前到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的重工业中心,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后,东三省没有捉住有利的契机,借此发展民营经济,并进一步巩固其地位,反而现在渐渐沦落了呢?除了政策以外,其他很多原因是否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