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
  • Back To Homepage
    网站首页
  • INTRODUCTION
    机构简介
  • Cultural Diffusion
    文化传播
  • Canal Activities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Cultural Brigade Complex
    文旅综合体建设
  • Reform Exploration
    改革探索
  • International View
    国际广角
  • Construction
    城乡建设
  • Regional Development
    区域发展
  • Livelihood Society
    民生社会
  • Research Findings
    研究成果

推荐文章

  • 运河资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启动设计招..
  • 运河资讯 | 山东:重塑五大沿运片区 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运河城市|京杭大运河与东平

(今日东平报2018年11月12日) 

文/王子涵 卢晓琪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image.png


    大运河山东段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东省继泰山、“三孔”、齐长城之后的第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运河东平段戴村坝被誉为大运河心脏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寻找中国运河历史,发掘京杭大运河文化,感受大运河蕴含的精神文化,寻找东平境内运河的辉煌历史,重拾运河通、东平兴的“梦想”正当时。

一、京杭运河的历史及路线演变,东平运河在京杭运河中的重要位置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特别是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了两百余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隋炀帝为亡国之君,但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一》中咏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大运河对日后中国南北经济交通的巨大影响。

大运河从此在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的继续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在春秋战国期间,东平周边已出现运河的萌芽,宁阳、泗水的古洸河、古泗河已出现人工开挖的工程,但东平段运河的真正历史是起于元朝、兴于明代。元朝以前,中国大统一时期定都多在西安、洛阳,沿山东北上运输的需要不强烈。自元定都大都(北京)后,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元朝时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东平段为鲁运河的一部分,这个时期已经出现鲁运河因东平、汶上一段“水脊”问题运河缺水、漕运不畅的现象。这个时期,以郭守敬为代表的治水专家,在宁阳筑堽城坝,借洸河济运,但未引水至“水脊”,引汶济运并不成功。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安)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通过查找历史得出:运河的伟大功绩,在于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平衡政治经济的影响,使国家更团结、更巩固。运河河道变更的原因,在于战争、定都方位(政治中心就是经济中心)、黄河改道,黄河、运河交叉处淤积。

    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图片关键词

二、东平段运河的历史

    东平湖为古大野泽和梁山泊的遗迹,是古济水和汶水的交汇地带,历史上也是京杭大运河工程和运输的枢纽地段,由于受黄河的不断侵袭、淤积,京杭大运河在东平湖范围内不断地进行变迁。

1.元代大运河在东平湖的变迁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建都北京,改国号为元。北京一带逐渐成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但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京都所需粮饷主要依赖于南方。为解决南北交通问题,元朝廷作了相当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1275年,科学家郭守敬根据丞相伯颜的意见,对以东平湖(金元时期称梁山泊)为中心的大面积地形进行测量,搞清了东平湖南北的地理大势,探明了这里的河流水系,并将测量结果绘制成图上奏朝廷,这对朝廷下决心开凿大运河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兵部尚书奥鲁赤主持,引汶、泗水自今山东济宁,开挖济州河,北至今梁山县辖区之小安山,接通古济水(即北清河,今黄河清河门以下河段)河道,长150里,于1283年竣工。南方粮饷即可从济宁向北经开河、袁口向西北,到小安山西南,北入大清河,继而入海直达京津。该河段使用三年,因入海口沙壅而漕运转海受阻,不得不从东阿舍舟陆运,经二百里抵临清入御河水运至北京。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平章政事桑哥,根据漕运副使马之贞的建言,开挖安山至临清渠,由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主持,征丁夫3万,于1289年正月动工,至六月告成,因河起于须城(今东平)安山,初称安山渠。又以时人所称此河“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元世祖忽必烈亲自赐名为“会通河”。会通河自安民山接济州河开渠,引汶水向西北经由寿张集东、向北经沙湾、张秋至东昌(今山东聊城),又向西北到临清与御河相接,长250里。会通河在东平湖范围内全长80多里,南起梁山县韩垓镇五里堡村入梁山县境,经开河闸、前码头、寿张集的安楼,在路那里出境入黄河。同年六月,为解决漕运,壅水行船,在会通河上建安山、开河船闸,1294年建寿张集闸。

2.明清大运河在东平湖的变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河南原武决口,洪水进入梁山水泊,元代开挖的济州河、会通河在梁山一段大部淤平,航运不通,停运达20年之久。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为调运南方粮至北京,决定恢复航运,征调民工30万,命工部尚书宋礼负责疏通这段运河。这次疏浚,袁口以北梁山一段运河没有走元时故道,将袁口以北东徙20余里开新河,即从袁口经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镇(大安山)、戴庙,至十里堡与北段接近,长90余里。宋礼还采纳了汶上民间治水专家白英提出的“引汶绝济”的建议,破元代堽城坝,迫使汶水西行,并在汶水下游大清河东端戴村附近拦河筑坝, “使趋南旺,以济运道”。

    大坝修成之后,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流向南旺运河最高处,再分水南北。一般情况,三分南注,七分北流,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从此,妥善地解决了丘陵地段运河断流的现象,使船只畅通无阻。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大运河便成了交通大动脉,每年从东南运粮米等物资数百万石,接济京师。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河南省兰考县境内)决口,黄河改道,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即现行黄河河道。黄运穿交,给运河漕运带来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在十里堡和张秋镇修建防洪闸,以防黄河水淤积运道,二是粮船穿黄要避开洪峰,不敢冒险。随着海运的兴起,政府又施行粮银分纳政策,减少了运粮任务,运河航船大减,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被迫停止。清末民初,漕运停止后,穿黄段运河淤积愈甚,为解决漕运,于是从大安山西筑拦河坝,使运河北走东折,到大安山东入孟家沟(原直沟故道),在东平新湖镇巩楼村以西,经老湖镇埠子与盐河(汶河下游称盐河)河流,绕王古店、大吉城、顺侯河出清河门,再由东庞口入黄河,直达利津入海。安山以北运河,随着黄水倒灌,汶水和南运河水的汇入,东平湖积水逐年加深,行船在安山西出口入湖,至西北清河门畅行无阻。1958年以后,由于黄河淤积,河槽升高,致使干旱季节部分河道断航。1939年至1945年,黄河南徙夺淮,湖区干涸,航运遂停。1946年黄河归故后,航运稍有恢复,运船百余艘,主要分布在潘孟于、前后仓、马庄、前后埠子一带村庄,运道仍以运河、黄河为主。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将张坝口以北之运河截入东平湖库区,东平湖至济宁段运河完全断流,自此,在东平湖范围内的一段运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3.梁济运河的开挖

    建国以后,东平湖不断得到治理,1958年修建东平湖水库围坝,将张坝口以北之运河截入库区内,至此梁山至济宁段运河完全失去航运排水作用而灭废。为开辟水运,减轻排水自然流势需另辟排水出路,于1959年冬至1960年春在东平湖围坝外沿湖西排渗沟另开新河,自东马垓村至路那里入黄河。路那里至梁山港(任庄)一段长40里,亦称湖西航道,航道线路沿东平湖堤西侧(利用原规划之京杭运河线路)经1963年疏浚治理后改称梁济运河,全长78.34公里,梁山县境内22公里。1968年10月,为了解决航运,在国那里黄堤(桩号336+100)修建入黄船闸,于1970年6月竣工,河道经1968年疏浚治理后,由于维护工作未能跟上,致使航道严重淤积,且国那里入船闸(1988年8月拆除并围堵)未正常使用,故此段未能通航(2005年《济宁航运志》)。

图片关键词

三、运河对东平的影响

    作为运河沿线重要城市的东平,早在元代就与大运河结下不解之缘。京杭大运河会通河流经东平县,全长约40公里,现存有运河故道、“运河之心”戴村坝、戴庙闸、安山闸及东平湖,有“运河水柜”之称的东平湖是大运河山东段的最大水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水利枢纽和运河复航工程的重要港口,至今发挥着重要的水利交通枢纽作用。

    东平也曾经因运河而兴,会通河开通后,东平一时之间便成为南北大运河的重要交通枢纽,来往的舟船,过往的客商昼夜不息,东平由此成为中原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路过这座运河古城的时候在游记中这样描写:“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都市,商品与制造商十分丰盛……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明清时,东平有一胜景为“会河帆影”,就是描绘当年的繁华之景。据县志记载:“在昔运河畅通,漕运兴旺之时,帆樯林立,商船汇集,岁运漕米400万石。白日帆樯林立,夜晚桅灯高挂。”

    随着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繁荣,运河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大贯通,在地理上把华北、中原与江淮等几个文化重心区域联为一体,因而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使这里成为人才荟萃、文风昌盛之区。东平便成为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东平因杂剧家、散曲家辈出,而形成了典型的“东平杂剧”,深深影响了元代的杂剧创作,使元代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东平人罗贯中根据元杂剧及东平特有的人文风情,创作出文学巨著《水浒传》。至今,东平湖畔和运河两岸还流传着端鼓腔、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等民俗活动,对悠久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开发和弘扬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如今的东平,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界一颗闪耀的新星,在山东十大文化旅游品牌中,东平在“儒风运河”“水浒故里”两大旅游品牌中独占鳌头。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利枢纽东平湖,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文化地位十分突出

    东平县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4000余年,被国家民政部评定为千年古县。县内文化遗迹遗存众多,大运河东平段43公里,沿线闸坝、渡口及周边文化遗迹89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3处,市级2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已整理10大类别308个项目。文化内涵深厚,东平湖是宋梁山泊的唯一遗存水域,蕴涵着丰富的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戴村坝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对我国南北经济交流、文化融合、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州城是运河畔的千年古城,存有宋代以来的众多文化遗产。

2.文化传承创新优势明显

    文化旅游影响力日益扩大,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至黄河的水道全面疏浚改造,修建40余处景区景点,展示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水浒文化产业园、运河文化产业园、白佛山文化产业园三大产业园区。其中,水浒文化产业园被命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进入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

3.发展潜力巨大

    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促进产业融合和结构升级。我县是“一区一圈一带”三大战略中的重点县份,随着港口航道、东平湖分级利用、黄河泄洪道、稻屯洼扶志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盘子,交通大动脉相继开通,为我县运河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4.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

    以大运河为中心,河湖水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力实施保护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大运河岸线资源有序利用。

图片关键词

四、东平段运河的现状与问题

    东平段运河自上世纪穿黄处淤积,铁路运输兴起等原因,漕运绝,多数古河道已不存在。现存有运河故道、“运河之心”戴村坝、戴庙闸、安山闸及东平湖,有“运河水柜”之称的东平湖是大运河山东段的最大水源地,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水利枢纽和运河复航工程的重要港口。

    京杭运河是水上交通运输的黄金水道,恢复东平湖区运河航运是东平湖人多年的梦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给恢复东平湖的运河航运带来了新的机遇。从综合效益上说,内河航运和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具有运量大、能耗小、投资省、占地少、成本低等优势。据测算,在平原渠化地区,内河航运每马力的运量要比铁路多2—4倍,比公路多50倍;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的基础建设投资比为1:3:7;内河航运、铁路、公路的单位能耗比为1:2.5:8.6;内河航运的经济成本,只相当于铁路运输的一半,公路运输的1/3。在对土地的保护方面,铺设1公里的复线铁路需占地20000—26667平方米,修建1公里的高速公路需占地33334—40000平方米,而内河航运则仅利用天然河道,可以不占或少占土地资源。在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和环保方面,内河航运由于主要靠可再生的河水浮力运行,从而大量节约了石油,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并可以和泄洪、灌溉等功能一起,发挥出水资源的更大生态和社会效益。

八里湾船闸单向年通行能力为2100万吨,在东平湖老湖区内建设代屯、东金山等作业区,建成后,货物吞吐量可达565万吨。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运河文化的展示利用不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任务较重,用于运河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上级出台的扶持政策较少。

2.大运河整体历史风貌破坏严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文保单位和重要地段的空间环境受到破坏。

3.大运河各区域间没有整体的发展规划,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南四湖至东平湖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已于2011年3月10日正式开工建设。虽八里湾船闸以上航道已完成,但东平湖、大清河内基础设施未完成,特别是北上穿黄仍未上马,航运运输仍未开始。

4.文化与旅游融合差,有核心景点无核心竞争力,文化旅游业的投入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对文化内涵较深的项目投入仍然不足。

图片关键词

五、东平段运河文化保护措施

    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保护好,就是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更高的标准梳理大运河东平段历史文脉。对大运河相关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物列出清单,再按照科学分类、专业分级的要求做好保护工作。

传承好,就是要从流动的文化的高度、角度去看待大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文化保护传承与疏解整治结合起来,全程整理大运河的水系生态环境,确定整治修复提升的内涵标准,推进大运河文化文明的发展、延续和传颂。

    利用好,就是要通过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产业带,充分发挥大运河在文物保护、文明传承、环境保护、和谐宜居,旅游休闲、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1)遗产保护。

    一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进一步修复运河遗址,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重点对戴村坝、安山闸、戴庙闸等坝闸修缮保护,修复千年古城州城古建筑,努力恢复运河畔明珠城市的历史景观。清理大运河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利于保护与展示的因素,防止建设性、开发性破坏,完善大运河世界遗产监测平台体系和巡视制度。

    二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对珍贵、濒危、有价值的民间文化,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省级和国家保护名录。妥善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及物质载体,防止流失。积极组织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会演和民族民间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论坛、讲座、培训、交流等系列活动。

    三是保护好周边历史风貌。整体保护大运河周边历史风貌格局及其所依附的山水环境,依托自然形态,做好整体设计,彰显历史风貌特色。对大运河历史文物、古建筑及重要的古建筑遗址,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具体保护措施。

(2)生态保护。

一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以大运河为中心,加强河湖水环境保护,划定河湖保护岸线,依法清理保护区域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保障水质安全。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力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渔业养殖、畜禽养殖污染,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

二是保护和改善水生态。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把综合治理环境与水源地保护融为一体,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河道治理、生态保护带等工程建设,对河道进行生态清淤、生态护坡、河床整治,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水土保持、防洪减灾体系。

三是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大力建设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增加地表水资源蓄滞能力。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表水资源联合调配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大运河周边绿色经济,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倒逼机制,对渔业生产进行重新规划,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通过调整养殖品种和结构,提高水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3)文化传承。

一是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东平境内运河文化包括京杭大运河河道、闸、坝及其沿岸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漕帮文化等。要对凝练总结出的水浒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餐饮文化八大特色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将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变成产业优势。

二是讲好运河故事。大运河东平段开凿距今600余年,江淮一带的漕粮船,每年400万只皆取道于此运往京都。根据实际调查,东平段老运河河体全长43公里,河道轮廓基本清晰,部分河堤堤段保存完好,尤其河堤边的村庄多坐落在老河堤之上,默默地见证着古运河昔日的辉煌。通过挖掘整理,利用新闻媒体、现场讲解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故事,依托戴村坝等蕴含的水工文化,完善戴村坝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功能,创新教育手段,宣扬运河文化、认识运河文化。

三是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挖掘东平境内运河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引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准则,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4)旅游发展。

一是挖掘旅游资源。以运河文化为核心,建立运河旅游资源库,开展文化基础研究,梳理和挖掘运河遗产、运河旅游等资源。

二是培育旅游品牌。依托运河东平段旅游资源优势,按照精致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东平运河旅游品牌。

三是提升旅游服务。优化旅游交通体系,提高运河沿线旅游景区的道路标准,美化道路景观,形成运河景区的旅游绿道网络。疏浚旅游航道,提升运河旅游船只档次,形成水陆连接、南北贯通的运河旅游通道。完善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启动智慧旅游工程建设,推动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建成一站式旅游大数据平台。提升旅游服务满意度,修订完善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规范,培养优秀的运河旅游导游、讲解员队伍。

(5)交通输水。

一是河道航运。加快大运河东平湖湖区航道与大清河航道复航进度,将东平湖打造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依托沿途现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70余种矿产,建设重要的能源基地。在泰安港八里湾船闸建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东平港区三个作业区、东平湖湖区航道、大清河航道建设。推进跨东平湖大桥、京杭运河穿黄航道建设,改善交通和运输结构,以航运业带动湖区周边经济发展。

二是北段通水。发挥我县在水资源方面特有的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京杭运河穿黄这一伟大奇迹,恢复京杭运河全线复航这一伟大功绩。

三是实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供水。

四是做好农业灌溉。以东平湖为水源,为当地农业灌溉提供保证。

五是防洪泄洪。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使其基本形成河沟相联、相对畅通、运行可靠、保障有力的河道排水体系,以增强区域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实现河道水系防洪、除涝、灌溉、生态等综合功能,促进人与水和谐相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图片关键词

六、京杭大运河未来发展趋势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东平戴村坝以“大运河之心”成功入列。随后的6月24日,泰安市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聊城等其他17个城市一起齐聚杭州,正式成立“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京杭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按照自愿共享、品牌共创、市场共拓的原则,共同打造京杭运河旅游经济带,使之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名誉度、国际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之一。

    大运河具有遗产价值,犹如一条充满新鲜血液的大动脉,孕育出沿运河城市带,促进荆楚文化、江淮文化、秦晋文化、齐鲁文化的交汇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十分稳定的內核,为全国统一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其次,大运河具有生态价值。水是发展航运的必备条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导因素。大运河要保持如此长距离、可靠的通航,必须建造完整、可靠的航运调控体系,以保持运河水位的稳定。于是在沿运河两岸修建众多的调节“水柜”,形成了大面积的睡眠湿地。仅山东就有东平湖、南旺湖、蜀山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形成南北呼应、接替协调的湖泊水系格局。运河以及为其服务的广大水面、湿地,自北向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调节系统,对中国东部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沿运河从北向南穿越几个气候带,沿途则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典型物种,所以说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东部的大自然调节器、生态走廊。

    第三是大运河具有经济价值。目前大运河的山东、江苏、浙江段还在使用,她穿越中国两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交通运输、防洪抗旱和南水北调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大运河仍然是一条黄金水道。

    第四,大运河具有休闲旅游价值。运河文化既有重义、重伦理的正统特征,又具有开放性、都市型、商业性等地域特点,包容了建筑文化、商业文化、都市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漕运文化、水乡文化等多种文化,体现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工艺美术、风情习俗等众多领域,反映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沿运河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休闲娱乐设施,能满足人们亲水休憩需求。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吸引国内游客亲水休闲,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国际吸引力。所以我们要把大运河当做遗产廊道、生态廊道、休闲廊道综合规划,并且有效合理地进行开发和保护。

https://m.sohu.com/a/274934144_199199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9-09-09 10:28:47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运河城市 | 扬州: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引领 瓜洲加快打造文旅小镇  下一条:运河城市 | 嘉兴:秀洲打算这样推进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创建

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08-2014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1  www.metinf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