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
  • Back To Homepage
    网站首页
  • INTRODUCTION
    机构简介
  • Cultural Diffusion
    文化传播
  • Canal Activities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 Cultural Brigade Complex
    文旅综合体建设
  • Reform Exploration
    改革探索
  • International View
    国际广角
  • Construction
    城乡建设
  • Regional Development
    区域发展
  • Livelihood Society
    民生社会
  • Research Findings
    研究成果

推荐文章

  • 这个全球首个使用煤电的国家,或将首个告别..
  • 房租占美国人收入的38%
  • 纽约州政拨款$153亿用于无家可归及可负..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智库报告
智库报告

樊纲:当务之急是发展大城市

(中国城市中心微信2017年06月28日)中国城市中心

我们应该重新反思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关系。中国正处在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的阶段,限制大城市而鼓励发展小城镇不符合当前的自然规律。

大城市更好

城市化是人口迁移过程中理性选择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聚是基本规律。

中国尽管一直限制大城市的人口流入,但是1990-2015年中国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6个。2009-2014年,中国35个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共增加3778万人,其中前15个大城市增加了3010万人,约占80%。

城市化的基本好处是获得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所带来的规模效益。人为什么要迁移、选择向哪里迁移,考虑的主要是就业、收入、生活、公共服务等。在这些方面,大城市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政策偏差的后果

在目前的大城市化阶段,却实行“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为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总想改变规律而不是顺应规律,设定城市人口调控目标,致使每次的规划都“小而又小”,今天定了规划,明天就被突破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方面,特大城市的用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根据人口规划设定,但是人口流入远超规划预期,导致房价高企、交通拥堵、教育医疗短缺,外来人口甚至无法享受一些基本公共服务。有的城市六年前提出只能养活800万人,结果现在达到了2100万人,这个城市肯定会出现各种供求关系紧张。

另一方面,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不能改变其人口流失的情况,由于条件所限,产业发展不起来,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人口就不断流失。2009-2014年,在232个地级市中,人口减少的有85个,占36.6%,共减少1314万人。

西方的经验表明,小城镇不是没有发展机会了,但不是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现在是发展大城市的阶段。

暂缓“城镇化”,确立“城市化”

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放弃“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确立“城市化”的指导思想。在目前阶段,我们一定要发展大城市,不发展大城市,结果是房价飙升等各种畸形的情况,大家都受不了。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会阻碍大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降低经济增长,也必然难以奏效,关键是对其合理引导。日本就曾试图减缓人口向大都市区集中,但这种趋势有增无减。后来,日本在都市圈的框架下,通过发展副中心和卫星城的多中心发展模式,有效疏解了东京都心的功能(不是限制都心的规模)。

因此不能以特大城市主城区压力过大为借口,排斥整个大都市区的人口增长。我们要吸取日本、韩国等国的教训,还是应该顺应规律,顺应人的选择规律。

再次,对大批不在大城市周围或城市群内,也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相当长时期,工作重点应是生态和文化保护,而不是规模扩张。政策层面,要加快社保全国统筹,放开城里人到小城镇甚至农村购房,逐步鼓励城里富裕的退休者向小城镇回流,加快城市现代生活对小城镇和农村的辐射。

小城镇在未来阶段也能发展,但是需要一个过程。比如,海南小城镇的发展可能是等到第一代有钱的人退休以后。

发展大都市区

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正在进入以通勤联系为重要特征的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例如,目前每天有几十万居住在河北燕郊、江苏昆山的居民到北京和上海上班。今后,中国也会有大量人口集聚到那些与大城市核心市区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并且有一体化倾向的多向串状卫星城地区,即由传统蔓延式的大城市,通过轨道通勤体系转型成大都市区。

通过最新的轨道交通等技术,形成一小时、一个半小时通勤圈,一个都市区就可能容纳更多人口,形成更大的规模效益和城市活力,我们的城市化就更健康,房地产供求更加平衡,而不是人为设限,不让你盖房子。

目前,多个大都市区的发展已经开始跨越行政边界。这就需要形成跨行政边界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和治理结构。

(辑/杨琦 徐丽丽)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8-08 14:43:18  【打印此页】  【关闭】
上一条: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强势的上海,弱势的广东  下一条:高校报告:农村土地改革最易出现乱作为和狂热冒进

山东大学现代传播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08-2014

Powered by MetInfo 5.3.19 ©2008-2021  www.metinfo.cn